《三國演義》一直是中國人民津津樂道的名著。曹操、劉備、諸葛亮、司馬懿,這些一千多年前的歷史人物,至今仍是家喻戶曉。這本書不僅是中國人的驕傲,也是東亞范圍內最受歡迎的中國古典小說。究竟什么原理導致的《三國演義》有如此大的魅力,能夠在漢字文明圈長久不衰?
小說的三國,而非歷史的三國
我們現(xiàn)在熟知的三國典故,多是來自小說《三國演義》,早已脫離史實,是純粹的小說?!度龂尽分械娜宋镄蜗蠛汀度龂萘x》中可以說是大相徑庭。中國人所喜愛的三國,并不是正史中的三國,而是經(jīng)過演繹和修改的故事三國。
宋代以前人們對權臣并沒有后來那種反感,因此曹操的形象在正史《三國志》里,其實非常高大。他不但是個軍事奇才還是個卓越的政治領袖,更是一個結束了北方戰(zhàn)亂的英雄。
但是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,其形象開始一路下坡逐漸變得奸詐狡猾,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,已經(jīng)和《三國演義》中的形象相差無幾了。這個過程也正是中國集權化加強,人們的觀念中對權臣的看法逐漸變化所致。
這個時候正史《三國志》中的英雄曹操自然不被大眾所喜,而且在很多野史中逐漸黑化。當《三國演義》描述曹操的時候,不一定是作者個人對曹操有什么偏見,而是吸收了大量之前的野史記錄所致。
曹操是被妖魔化了,諸葛亮則被神圣化,原本在《三國志》中他是一個長于內政但是短于軍事的人,但是因為“鞠躬盡瘁”被之后的儒家觀念所喜,因此逐漸成為了一個神機妙算的人。
《三國演義》的成書時間和作者眾說紛紜,普遍認為是羅貫中所著,全稱為《三國志通俗演義》,成書于明初或者明中葉。《三國演義》基本是迎合了明代的價值觀念。明清之際恰恰是程朱理學大成之際,《三國演義》在故事中出現(xiàn)的一千多個人物全部是儒家心中正反派的具象化。
在日本,三國故事,座無虛席
不過《三國演義》的輸出卻并非一帆風順。羅貫中的《三國志通俗演義》第一次被翻譯成日語的時候叫做《通俗三國志》。譯者為京都天龍寺僧人義徹、月堂兄弟,兩人從1689年開始,費時三年共同譯成后,署名“湖南文山”刻版刊行。
此時距離三國演義誕生已經(jīng)過去了差不多三百年了。而且在譯成之后很久依舊只是在僧人內部流傳。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其實這與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地位有著直接的關系。
據(jù)日本第一部正史《日本書紀》記載,應神天皇15年(公元405年)百濟博士王仁應邀到達日本,帶去十卷《論語》和一卷《千字文》。這是中國儒學傳入日本的最早記錄。但一直到戰(zhàn)國時代為止,儒家在日本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“官學”地位。
但是這一切都隨著一個人而改變了。公元1600年,關原之戰(zhàn)中德川家康獲勝并奪取全國霸權,隨后于1603年迫使皇室封他為右大臣和征夷大將軍,在江戶(今天的東京)開設幕府,開始了將近三百年的德川幕府統(tǒng)治。
德川家康既是一位精明的政治統(tǒng)帥,也是一名熱衷于中國文化的大學者。他曾經(jīng)邀請?zhí)僭矢C講授《貞觀政要》和《漢書》,出版《詩經(jīng)》、《易經(jīng)》等中國經(jīng)典,聘請林羅山為儒學顧問,學習和研究儒家政治文化。
儒家政治文化在德川幕府統(tǒng)治時期的得勢一方面原因是統(tǒng)治者的實際需要。特別是在經(jīng)歷了一百多年的戰(zhàn)亂之后,德川統(tǒng)治者急需鞏固自己的政權,恢復社會政治秩序,重建道德基礎,而原來曾經(jīng)在這些方面發(fā)揮重要作用的佛教已經(jīng)走向衰落,不堪為用。
之后《三國演義》開始了漫長的本土化過程。到了1836年,隨著《繪本通俗三國志》的出版,日本迅速刮起了三國熱?!锻ㄋ兹龂尽芬粤_貫中《演義》為基礎,參考了陳壽的《三國志》,合并一百二十回成五十回的日語版《演義》通俗讀本。還在意猶未盡處多做了補充,因而更近乎編譯,而非忠實于原文的逐句翻譯。
19世紀末,在大阪庶民區(qū)仍有許多說書場常年講說三國故事。故事太長,聽者多半途而廢,但只要書場門口貼出“孔明今起出場”告示,聽者必又紛至,以致座無虛席,可見三國故事于當時日本之普及。
而與此相呼應的就是此時經(jīng)過兩百年的本土化,儒家已經(jīng)在日本深深地扎下了根。以至于到明治維新前夕,哪怕是倒幕派的口號都是基于儒家思維“尊王攘夷”,可見《三國演義》在江戶時代大興并非是一個巧合。
朝鮮越南也是三國死忠
和日本不同,三國進入朝鮮半島的時間要早得多。目前已知至少在1569年6月之前,該書就已經(jīng)進入朝鮮并且被士大夫階級所熟知。
在傳入之初,大部分的朝鮮士大夫其實和明中葉以前的士大夫一樣是對《三國演義》持批判態(tài)度的。他們援引孔孟或程朱之著述,對《三國演義》等中國通俗小說,采取排斥的態(tài)度,批判《三國演義》的非正統(tǒng)性、非倫理性、非史實性和淫亂性。
不過朝鮮作為最地道的儒教國家,《三國演義》對他們自然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。這也讓部分開明的士大夫放下了偏見。例如李朝著名文人金萬重對《三國演義》等中國通俗小說所特有的、為正史所無法替代的價值,給予了充分肯定。“此其羅氏演義之權輿乎。今以陳壽史傳、溫公《通鑒》聚眾講說,人未必有出涕者。此通俗小說之所以作也。”
和日本一樣,朝鮮完全接納《三國演義》也花了不少時間。一個契機讓朝鮮人對三國的癡迷達到了巔峰——壬辰戰(zhàn)爭。在戰(zhàn)爭中大部分的朝鮮國土被日軍所占領,大量人口被擄掠。在明軍幫助下復國的李氏朝鮮需要強化儒家來穩(wěn)固自己的地位。在這個思潮下,三國故事在朝鮮備受歡迎,幾乎人人都知道劉備、關羽、張飛。
除了日韓之外,受到中國影響最深的就要數(shù)越南了。在歷史上,越南與中國自古就關系密切。從秦漢到唐代,越南長期被中國王朝統(tǒng)治,越南歷史學家稱之為北屬時期。
在后黎朝,越南的統(tǒng)治階級更是獨尊儒學,使儒學進入一個鼎盛時期。特別是黎圣宗,他把儒家思想滲透到社會的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教育、民風民俗各個方面,使儒學成為越南封建社會后期占主導地位的統(tǒng)治思想。
因此越南有了深厚的儒學基礎。而且和日韓不同,越南曾經(jīng)幾度被中原王朝直接統(tǒng)治,而明朝就是其中一個。因此有著不少僑居的明朝遺民或者兵士,相比日韓而言,這個傳播媒介無疑更加直接。
目前所見越南漢文歷史小說基本都采用了章回體結構形式,這種形式正是越南作家跟《三國演義》學的。在越南所有的歷史小說中,《皇黎一統(tǒng)志》成就最高,影響最大,也被稱為越南中世紀文學的杰出代表,其所受《三國演義》的影響早已為學界公認。
受《三國演義》影響而作的《皇黎一統(tǒng)志》是越南著名的漢文文學作品 / http://goodreads.com
值得一提的是《三國演義》也是越南文字拉丁化后,第一部被翻譯成新文字的外國小說,其影響力可見一斑。
日本讓三國走向世界
如果說中國用文字和插畫組成小說讓儒家世界認可三國,那么日本就是用游戲和動畫讓全世界知道三國。畢竟隨著百余年的變遷,東亞三國的儒家傳統(tǒng)都在減弱,尤其是朝鮮半島,連漢字都拋棄了,一般人根本連原著小說都無法閱讀。
1971年,橫山光輝的漫畫版《三國志》開始連載,一直到1986年,單行本共60本,發(fā)行數(shù)千萬冊。這部漫畫后來又改編成動畫,在日本國內外都頗受歡迎。
但在新時代的日本三國作品中,很難再看到小說中那種儒家思維具現(xiàn)化的人物。遍數(shù)二戰(zhàn)后來自日本的三國作品,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一個個符合現(xiàn)代人觀念的英雄,不存在過去那種幾乎完美的具現(xiàn)化的“神祇”或者“魔鬼”。
以曹操為主角的漫畫《蒼天航路》便是其中典型,在里面沒有那種絕對的善惡,有的只是為了各自的理想而行動的英雄們。在《鋼鐵三國志》里,諸葛亮化身反派但是最終目的是為了拯救世界。
此時的三國作品,比《三國演義》還要演義,很多只是借鑒了三國演義的人設,但是其核心完全是現(xiàn)代動畫“拯救世界”的套路。
游戲更是將三國文化發(fā)揚開來,讓年輕人對之著迷。1985年,影響了好幾代中國人的《三國志》游戲發(fā)行,截至2016年,已經(jīng)發(fā)行了13代產品,堪稱模擬游戲史上的佳話。此后,三國游戲一發(fā)不可收拾。這部經(jīng)久不衰的游戲是無數(shù)中國年輕人的童年記憶。
而《孔明傳》之類的掌機游戲更是陪伴了包括中國80、90后在內全世界很多孩子的童年。原著中的火燒新野無論多么精彩,相比起自己在手掌上手動制造“火攻”而言,記憶的深刻度都會弱很多。
而《三國無雙》中武將的打斗,也將三國人物更加淋漓盡致地表現(xiàn)出來。而且已經(jīng)去除了正邪對立和善惡分明的政治分野,完全中立化了。
這和《蒼天航路》一樣摒棄了傳統(tǒng)三國那種紅白臉的善惡模式,幾乎所有人的目標都是為了這個世界更好,這無疑比非黑即白更符合當代人的價值觀。不少歐美人,在成為了“日式三國”的發(fā)燒友之后去讀原著,讀出了和東亞人完全不同的感受。
日本在動畫和漫畫界的地位也為三國文化推波助瀾。日本的漫畫僅僅在2003年就在美國取得了48.4億美元的銷售額。2007年,德國售出的70%的漫畫來自日本。類似《龍珠》之類的王道漫畫已經(jīng)成為了不少歐美人的童年回憶。
日本通過精美的人設和現(xiàn)代化的解讀,使三國散發(fā)出不同以往的光芒。毫不夸張地說,雖然三國文化誕生于中國,但真正將其發(fā)揚光大的,還是日本。